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四十九——草鞋的前世今生
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四十九——草鞋的前世今生
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四十九
草鞋的前世今生
草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因为草类为天然有机材料,极易腐朽而毁灭,在漫长的岁月极难保留草鞋的实物。但是,从考古发现的编制物的印痕不难推断,草鞋的发明至少在6000年前。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谈到古老编织物时说:“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的距今六千年前的织物残片……或许是以手工编制而成的某种罗纹织物。”从此书“织物与编织物印痕”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半坡遗址发现的编织物纹理与现代编织物纹理竟何其相似。这些织物的纹理,要比草鞋的纹理复杂得多,由此可以推断草鞋在此时或更早,已经诞生。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时珍曰世本言黄帝之臣,始作履,即今草鞋也。”可见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草鞋之物。
最早的草鞋实物,出自西周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汉墓陶俑脚上着草鞋的画像证实,至少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就有草鞋的穿用。草鞋由鞋底,鞋耳,鞋鼻三部分组成,结构十分简单。底部的形状与脚底相似,两侧分布的鞋耳通过草绳与脚面相合,前后的鞋鼻分别与脚趾和脚跟固定,达到穿着稳定的目的。鞋底的纹理经纬分明,经线之“筋”多为四根构成底形,纬线之“绳”,交错于经之间,厚实而耐磨;鞋耳可多可少,可长可短,适可而止;前后鞋鼻与鞋底鞋耳连为一体,形成草鞋的基本形状与结构。这种形制简约而实用的草鞋,几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足见古老发明者的智慧是何等之高超。
草鞋为什么只有鞋耳而没有鞋面呢?有一则久远的故事诠释了它的缘由。
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个吕老汉发明了一种带鞋帮的草鞋,送给街坊邻居们穿用,解除了大家上山砍柴时的赤脚之苦。几天后,一个奴隶主找上门来,要吕老汉为他家专门打草鞋,想就此发财,结果遭到吕老汉的当场拒绝。那个奴隶主恼羞成怒,将吕老汉打得皮开肉绽,昏死了过去。乡邻们闻讯赶来,见吕老汉奄奄一息。吕老汉忍痛坐起来,就教大家打草鞋的方法。当他教罢如何选草、搓绳、穿鼻、打底后,刚要教如何打鞋面的时候突然倒地而死。打鞋面的方法就此失传。人们怎么打也只能打成没有鞋面的草鞋,也就是只有几个鞋耳的草鞋。所以,古往今来只有鞋耳,而无鞋面的草鞋。
民谣唱草鞋结构“草鞋四股筋,越打越伤心”中的“筋”,就是草鞋的经线,形成草鞋的底形;“新打草鞋八股索,阿妹编来阿哥搓”中“索”,是指草鞋的纬线,交织成厚厚的鞋底;“脸有皱纹,耳朵不少”中的“耳朵”,就是犹如鞋帮的鞋耳。
民间说草鞋结构的谜语“少时青青到老黄,几分遭打结成双,送君千里终须别,弃旧迎新拋路旁”颇为有趣;说草鞋的耳和鼻“有耳不闻雷公响,有鼻不知桂花香,云南贵州都走遍,不知性命落何方”更是惊天动地。无论芒草、蒲草还是稻草、布条编织的草鞋,其形制基本相同。
最早称草鞋为“屝”。
战国初年的《左传·僖公四年》,就有“屝”的描述:“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其可也。”这其中的“屝”,即草鞋;“屦”,即鞋的统称。那时还没有发明“鞋”这个字,“屦”就等同现在的鞋字。“资粮屝屦”四个字,足以说明草鞋与粮食同等的重要。
“屝”之后,草鞋还有“屩”、“蹝”、“不借”等不同的称谓。
汉代《急就篇》“屐屩封粗羸窭贫”中“屩”,就是指草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蹑屩担簦,说赵孝成王。”《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急就篇》“裳韦不借为牧人”中的“不借”,也指的是草鞋。草鞋怎么有“不借”这个奇异的名字呢?《释名·释衣服》:“言贱易有宜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汉文帝曾履不借以视朝。”晋崔豹《古今注》:“不借者,草履也。以其轻贱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借于人。自古丝质者为履,麻质者为不借,或以其易于损坏而称不借。”
自从汉朝的“履”字成为鞋子的统称后,“草履”就成为草鞋的通用名;自从唐朝的“鞋”字成为鞋子的统称后,“草鞋”就成为草鞋的通用名,一直沿用至今。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雅士更是穿草鞋、说草鞋、写草鞋、吟草鞋,于是“不借”的草鞋传世流芳。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这句话名垂千古。其意是说,像舜这样的天子,为国事劳累却得不到一点好处,所以丢掉这样贵而不富的天子之位,就像仍掉破草鞋那样毫不可惜。而后来人连个县令这样的芝麻官也舍不得丢掉,是因为他们得到了许多好处。“蹝”字,汉赵岐解释说“蹝,草履也。敝喻不借。”
汉元帝时代的黄门令史游奉命编纂《急就篇》,第一次把各种鞋履言简意赅地收入其中:“履舃鞜裒縀紃,靸鞮卬角褐袜巾。裳韦不借为牧人,完坚耐事愈比伦。屐屩封粗羸窭贫……”短短三十余字,草鞋“不借”和“屩”竟提及两次。《急就篇》问世后,“蓬门野贱,穷乡幼学,递相承禀习之。”可见受众之多,影响之大。
诗圣杜甫落难成都,自建草堂,更自编草鞋,可见生活之困顿。因无芒草可寻,只好把棕榈树那又细又长又结实的棕丝采下来,学着打起棕草鞋来。从此,家人都穿他打的棕草鞋,乐此不疲。诗人以其超人的想象力用棕丝自编棕草鞋,于是草鞋又多了一款新品种。诗坛名人打棕草鞋的故事一时被传为佳话。无论草堂的“草”,还是草鞋的“草”,都是杜甫一生历经磨难的真实写照:贫贱不移的风骨,催生了绝世的“诗圣”。
苏东坡不但爱穿草鞋,还赞美它“竹仗芒鞋轻胜马”。这里的“芒鞋”,是用芒草编的草鞋。诗人在《定风坡》中咏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描写自己在途中遇雨时拄竹杖、穿芒鞋的心境以抒发自己不惧怕政治风云变幻和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显遭遇挫折也无所畏惧的倔强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在政治上虽不得志,但却能在精神上以苦作乐,随遇而安,堪称善于摆脱心灵枷锁的哲人。就连他足下的芒鞋,也为他自家所编。五十亩杂草丛生的荒地,多年生的芒草随处可见,苏东坡岂能错过这些天赐鞋料的良机。再从他“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的名句可以看出,逆境中的他“考盘于此兮,芒鞋而葛衣”不亦乐乎。
被称为“诗僧”的苏曼殊,更是以芒鞋诠释着他的短暂人生。1909年的日本江户,26岁的诗人苏曼殊,独立楼头,面对霏霏春雨吟道:“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鉢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迷蒙细雨中的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静静地品味着尺八箫吹奏的《春雨》曲,迷茫的春雨景色与凄婉的悠扬的箫声,令他深深陷入“何时归看浙江潮”的思乡之情;“芒鞋破鉢无人识”,点出了诗人自己僧人身份和凄楚的人生;“踏过樱花第几桥”,道尽了人生的伤感和疼痛。他年少命运多舛,母子分离;三次为僧又三次还俗,“芒鞋破鉢”诠释了他孤独飘零的人生。然而他精通诗文、著作颇丰,虽在人间只度过三十五个春秋,却宛若一朵艳丽的多彩奇葩,绽放在中国近现代文坛之上。
草鞋最响亮的名字莫过“红军鞋”,穿“红军鞋”的高官莫过朱德总司令。工农红军是穿着草鞋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与草鞋结缘,于是草鞋就成了革命的象征和“红军鞋”的英名。朱德总司令宁肯自己打草鞋穿,也要把自己布鞋送给伤病员。他和警卫员一起坐在长板凳上打草鞋时常说,只要肯动手,穿鞋不用愁嘛!
大名鼎鼎的许世友司令员,更是念念不忘“红军鞋”,在见毛主席时穿草鞋,在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时,照样足蹬一双由布条编织的布草鞋。
时隔70年后,王定烈老将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才能理解“红军鞋”那刻骨铭心的革命情怀。
作者:全岳
编辑:王克林
原载:《西部皮革》杂志2017年8月
-
- 揭开克格勃“燕子”的神秘面纱:美色背后的谍影风云
-
2025-07-16 21:59:39
-
- 刘东强当年斥巨资,在北京豪砸27亿买下“翠宫饭店”,如今成这样
-
2025-07-16 21:57:24
-
- 打工新鲜事儿 |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些内容与农民工息息相关
-
2025-07-16 21:55:07
-
- 恬妞:让印尼富豪骗婚去做三姨太,跟万梓良再婚无果,如今怎样了
-
2025-07-16 21:52:51
-
- 北京陈律师教你打官司(七)如何做好“质证”
-
2025-07-16 21:50:36
-
- 大冰经典语录,句句触动心灵!
-
2025-07-16 21:48:20
-
- 室外温度多高空调会“罢工”?
-
2025-07-16 21:46:04
-
- 歌手黄安晒出与蔡英文结婚照,网友表示:为中国统一而“结婚”!
-
2025-07-16 21:43:48
-
- 拒认巴图20年,晚年想看孙子失败,宋丹丹直言:这都是他自作自受
-
2025-07-16 08:01:40
-
- 国庆光谷游哪?山水林田和奶茶~
-
2025-07-16 07:59:24
-
- 全国名校——曲靖一中
-
2025-07-16 07:57:08
-
- 世界军衔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军衔(一)
-
2025-07-16 07:54:52
-
- 【党史百年】关键词(74):“两学一做”
-
2025-07-16 07:52:36
-
- 修丽可真的太好用了!CE抗老,发光瓶美白,果酸精华焕肤第一名
-
2025-07-16 07:50:20
-
- 《三生三世》算不算抄袭《桃花债》?律师有话说
-
2025-07-16 07:48:05
-
- 全台首例!学校允许男生穿裙子上学···男生穿裙上学,会成台湾风潮吗
-
2025-07-16 07:45:49
-
- NBA国王队老板女儿:神仙颜值超性感,凹凸有致,还养老虎当宠物
-
2025-07-16 07:43:33
-
- 华为的昇腾910厉害在哪里
-
2025-07-16 07:41:17
-
- 120位女星美图欣赏
-
2025-07-15 16:10:50
-
- 霍尊母亲最伟大!为儿子29年不嫁,他该不该送女友进监狱?
-
2025-07-15 16: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