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酷站 > 社会 > 正文

​可杀不可辱的李贽

2025-07-21 20:15 来源:网络 点击:

可杀不可辱的李贽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幼年随父读书,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 。他善于独立思考,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李贽26岁中举人,45岁官至云南姚安知府。辞官后,他客居湖北麻城芝佛院,发奋著书立说,历时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他是性情中人,写到高兴处,索性剃发留须,像个搞学术的老和尚。期间,工部尚书刘东星曾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竑也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跑到龙湖陪他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

李贽在芝佛院讲学,追随者众,因为观点新颖,学问严谨,又具有反正统的精神,针砭时弊的勇气,听者没见过如此反潮流的士子,内心受到强烈地震撼。他讲学别具一格:别人只收男孩,他男女一起教;别人教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他孩子蹦蹦跳跳,大声读书;别人在白天教,他白天要孩子帮大人种田,夜晚听课;别人讲“四书、五经”;他讲实用东西。一次,他出谜语让学生猜: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公公拉着媳妇手,孩子打破老子头。学生们猜不出,他说:“你们要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敢干。”他解释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孩子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学生们听了,感到有趣,就到处传播。

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民本思想,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他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进行无情揭露,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在《焚书》中,借评点《水浒》,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他将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把目光投向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

李贽的所作所为,必然对传统思想造成强烈的冲击,被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而他却立场坚定、坚持己见、毫不畏缩,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于1602年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那年,在狱中要求剃发,突然夺下剃头师傅手中的剃刀,割喉而死,时年76岁。

这位一生都不肯弯腰的古代文人,连死也要自己动手,不许他人染指,真乃铮铮铁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