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酷站 > 社会 > 正文

​雍正继位后圈禁了很多兄弟,他的儿子乾隆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叔伯?

2025-04-27 06:14 来源:网络 点击:

雍正继位后圈禁了很多兄弟,他的儿子乾隆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叔伯?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他对曾经参与争夺皇位的兄弟们进行了残酷的打击,他先后圈禁了康熙皇帝第三子胤祉、第八子胤禩、第九子胤禟、第十子胤誐、第十四子胤禵共五位兄弟,并给他们身上安了很多罪名。

而雍正的儿子乾隆算是最擅长拆老爹台的人,他在继位之后就否定了很多雍正时期的政策,包括雍正新政中很多政策都被他进行了修改调整。

尤其是乾隆继位之后把老爹雍正亲自写的驳斥民间反对者的书《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还诛杀了雍正曾经特意不许后世子孙杀害的反对者曾静和张熙师徒二人,这一系列操作几乎坐实了雍正在民间留下的弑父、逼母、诛戮兄弟的恶名。

所以乾隆在对待被老爹雍正圈禁起来的这些伯伯、叔叔们自然也是与老爹雍正反着来了,下面就来说说乾隆继位后是如何对待被老爹雍正圈禁起来的五位兄弟。

乾隆为三伯胤祉追赠谥号,并表示对胤祉的同情怜悯

胤祉是雍正的三哥,他是康熙诸子中最为文武双全的皇子,早年胤祉曾统领镶红旗大营跟随康熙御驾亲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后来胤祉一心组织文人著书立作,他曾先后组织文人编著了清代科学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律历渊源》,可以说胤祉是武能统兵打天下,文能著书立乾坤,是康熙所有儿子中最为文武全才的皇子。

而胤祉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自己上面有大哥胤禔和二哥太子胤礽,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因此他表现出对储位没有野心,还刻意与胤礽保持了良好亲密的关系。

但是胤祉虽然与胤礽关系亲密,但他不过分参与胤礽的事情,可以说他是面上与胤礽亲近,实际上是暗中坐观最初老大胤禔和胤礽斗法争位,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他与胤礽保持了良好关系,就是保证万一将来胤礽继位他也能保全自身,同时他又坐看胤禔和胤礽明争暗斗,互相损耗。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胤祉及时与胤礽划清关系,并站出来指证胤禔镇魇胤礽,结果一废太子后胤禔和胤礽都被圈禁起来。

此后胤祉并没有操之过急,他一直保持着对储位没有野心的姿态,继续组织文人著书立作,隐藏了自身有图谋储位的想法,因此他也在“九子夺嫡”时期颇受康熙喜爱,还被册封为诚亲王。

不过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祉开始得意忘形,他认为胤禔被康熙下旨终身圈禁,胤礽二次被废,几乎不可能再成为太子,在老大和老二都完蛋的情况下,太子之位轮也该轮到他老三了。

所以胤祉在胤礽二次被废之后有些忘乎所以,他在这期间与自己关系亲密的文人接触时,都以储君身份自居,正是他在最后关头没有继续沉稳保持下去,导致康熙最终考虑继承人时跳过了他而选择了雍正。

正是由于胤祉善于隐藏自身的野心,却又不够沉稳最后暴露了,因此雍正继位之后对他非常猜忌,但是胤祉在雍正继位之后没有做太过分的事情,所以雍正也一直没有理由收拾他。

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时,雍正最为宠爱和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去世,胤祉在胤祥的葬礼上不仅迟到,还没有悲哀之情表现,因此雍正以胤祉不顾手足情义为由将他褫夺爵位圈禁于景山永安亭。

在把胤祉圈禁起来之后,雍正才公开说:如诚亲王其才甚属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无不洞晰,而用之之难尚然如此。

雍正这个意思就是认可胤祉的才能,但是摸不透胤祉的心思,所以驾驭不了胤祉才把他圈禁起来。

胤祉也是参与“九子夺嫡”的失败皇子中最后一位被雍正圈禁起来的皇子,胤祉在被圈禁一年多之后于雍正十年(1732年)抑郁去世,终年56岁。

在胤祉死后,雍正下旨以郡王之礼将他下葬,但由于雍正比较猜忌胤祉,在胤祉死后雍正一直没有给他谥号,也没有正式追封他为郡王。

乾隆二年(1737年)时,可能乾隆认为老爹雍正对三伯胤祉做的太过分了,乾隆下旨追谥胤祉为诚隐亲王,至此胤祉才被乾隆追封为郡王,并且有了一个“隐”字谥号。

其实这个“隐”字在谥法中属于平谥,略带怜悯同情的意思,从这个谥号也能看出乾隆是比较同情怜悯三伯胤祉的。巧合的是,与弟弟唐太宗李世民争位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后来就被追谥为隐太子,胤祉和李建成都得了一个“隐”字谥号,这两个哥哥最终都败在了弟弟手中。

乾隆在晚年公开替胤禩和胤禟鸣冤,代表父亲雍正宽恕了胤禩和胤禟

老八胤禩其实是“九子夺嫡”中势力最强的皇子,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都是他的党羽。胤禩自幼就非常聪慧,长大之后他待人斯文宽和,才能也很卓越,并且他很会笼络人心,因此满朝上下无不称赞他的贤能,他也颇受康熙喜爱,是“九子夺嫡”中最有竞争力的皇子。

不过胤禩争夺储位的野心暴露的太早,一废太子之后,康熙曾让群臣上书从诸皇子中公开推举太子,其实康熙本意是想暗示群臣复立胤礽为太子,结果群臣大多都推举了胤禩为太子,这让康熙对胤禩颇为猜忌,认为胤禩结党营私,图谋太子之位。

从此之后胤禩逐渐失去康熙的喜爱,到康熙后期,康熙已经对外明确宣布胤禩不能继承皇位了,在这种情况下胤禩转而支持与自己关系亲密的胤禵继续争夺皇位。

在雍正继位之后,胤禩表现的不肯臣服于雍正,并且他的党羽势力庞大,还颇为深得人心,在政治上对雍正的威胁较大,因此最终雍正对胤禩一党进行了清理。

在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时,雍正对外宣布了胤禩四十条大罪,宣布了胤禟二十八条大罪,将胤禩和胤禟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圈禁起来,后来雍正又给胤禩改恶名为“阿其那”,给胤禟改恶名为“塞思黑”。

当年九月初八,胤禩在圈禁之所宗人府中因生病后缺医少药,无人照顾,咳血而死,终年45岁;当年八月二十七日,正是胤禟的43岁生日,不过这一天也成了胤禟的忌日,在被雍正圈禁在保定直隶总督府中的胤禟在生日这一天不堪折磨去世,终年43岁。

在胤禩和胤禟去世之后,民间就一直盛传二人是被雍正所杀,因此湖南书生曾静就和学生张熙去劝岳飞的后人时任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曾静认为雍正弑父、逼母、诛戮兄弟残暴不仁,这种人怎么配当皇帝,岳钟琪作为岳飞的后人理应率领川陕甘三省兵马反清恢复汉人江山。

岳钟琪是雍正一手提拔的大将,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反清,因此,岳钟琪就把曾静和张熙二人交给了雍正。

雍正为了驳斥像曾静这些民间喷子对自己的诽谤,于是他亲自撰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来为自己辩白,可以说这本书是雍正亲自在正面回应民间对自己不利的舆论。并且雍正特意赦免了曾静和张熙二人,并让二人在民间巡回演讲《大义觉迷录》来为雍正辩白,雍正临终前还特意在遗诏中交代后世子孙不可追究曾静和张熙之前的罪行。

结果,乾隆继位之后不仅把《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禁止刊印,并且还以谋反罪将曾静和张熙凌迟处死,乾隆这一通操作可以算是让雍正在民间坐实了恶名。

其实乾隆之所以如此做,就在于他对父亲雍正处理胤禩和胤禟的事情也不太满意,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曾就乾隆继位之后的这些行为推断:世宗(雍正)处兄弟之酷,诸子皆不谓然……高宗(乾隆)谨而待时始发也。

孟森先生这意思就是说雍正对待兄弟们过于残酷,他的儿子们都不太认可,乾隆只不过为人谨慎有城府,在雍正在世时没有说出来罢了,所以才会在继位之后就否定雍正对待兄弟们的态度。

乾隆这些操作就注定了他将来要为胤禩和胤禟翻案,果然,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乾隆下谕旨称:圣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有待。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此实仰体皇考仁心,申未竟之绪,想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

这意思就是说雍正晚年对于残酷收拾了胤禩和胤禟心存悔意,因此乾隆决定替父亲雍正宽恕胤禩和胤禟,于是就赦免了胤禩和胤禟的一切罪名,又把二人身份重新收录宗籍。

乾隆在圣旨中称是雍正晚年心存悔意,这个不知道是真是假,总之就是乾隆以雍正的名义宽恕了胤禩和胤禟,并将二人重新以国公之礼下葬,也算是替胤禩和胤禟翻案了。

乾隆继位之后就赦免了胤誐和胤禵,并且最后还将胤禵册封为王

胤誐和胤禵都是胤禩一党,自然也要被雍正收拾起来。

其实胤禩一党中最先被收拾的就是胤誐,由于在雍正继位之后,胤誐表现的最为不肯臣服,平日里说话都称雍正为雍正新君,对雍正是十分蔑视,因此雍正第一个就收拾了胤誐。

雍正二年(1724年)时,雍正以“不敬君上”为罪名,褫夺了胤誐爵位,将他囚禁于宗人府。雍正之所以没有像对待胤禩和胤禟那样残酷对待胤誐,就因为他平日里为让粗莽,不得人心,在政治上对雍正威胁并不大,所以雍正没有对他赶尽杀绝。

胤禵则是雍正的同母弟弟,他和雍正的生母都是康熙的德妃乌雅氏,虽然两人是同母兄弟,但是关系却并不亲近,胤禵与胤禩关系最为亲密。而在康熙后期,胤禩在明知继位无望的情况下,转而全力支持胤禵成为太子,这也使得胤禵成了康熙后期皇位继承路上最有力的竞争者。

尤其是胤禵在康熙晚年执掌西北兵权负责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这让雍正继位之后对他是十分猜忌,雍正继位之后立刻以回京替康熙奔丧的名义召回胤禵,剥夺了他的兵权,而胤禵回京之后很快就被雍正软禁监视起来。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时,雍正准备肃清胤禩一党,于是对外宣布了胤禵十四条大罪,将他褫夺爵位,圈禁于景山寿皇殿内。由于雍正的生母乌雅氏临终时一再叮嘱要善待胤禵,因此雍正不敢违背母亲遗愿,虽然将胤禵圈禁起来,但并没有进一步残酷收拾他。

因此胤誐和胤禵就这样避免了像胤禩和胤禟那样被雍正残酷收拾,乾隆继位之后立刻对外宣布赦免并释放两位叔叔胤誐和胤禵,并册封二人为奉恩辅国公爵位。

乾隆六年(1741年)时,胤誐去世,终年58岁,乾隆特意命人以贝子之礼将胤誐厚葬。而胤禵则在后来被乾隆晋封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时,胤禵去世,终年68岁,他也是参与“九子夺嫡”失败的皇子中结局最好的一位。

写在最后

其实乾隆为这些已经被老爹雍正打击这么多年的伯伯、叔叔们翻案,不过是他收买人心的一场政治秀而已,不论是已经去世的胤禩也好,还是活着被释放出来的胤禵也好,他们当时早就不具备政治影响力了,乾隆赦免他们,不过是为了收买宗室人心,为自己在天下人面前博取一个仁君的名声。

实际上乾隆对于一些比较有政治影响力的皇室近亲还是比较猜忌的,他继位初期爆发的弘晳逆案就是他对皇室近亲极为猜忌的最好证明。

康熙第十六子庄亲王胤禄和第十七子果亲王胤礼都是雍正临终时的顾命大臣,乾隆继位对这两位叔叔是极为礼重,他们俩是当时权力最大的王爷。不过乾隆三年(1738年)时胤礼英年早逝,如果胤礼活着,他和胤禄还能互相制衡,现在胤礼去世了,胤禄就成了一家独大,因此乾隆对胤禄十分猜忌。

后来胤禄与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交往比较密切,弘晳曾是康熙最宠爱的孙子,康熙甚至一度考虑隔辈传位给他,所以乾隆对弘晳是十分忌惮,当胤禄和弘晳交往密切时,乾隆就越发猜忌他们。

于是在乾隆四年(1739年)时,乾隆亲自炮制了弘晳逆案,在没有明确的证据情况之下,乾隆硬是判定弘晳和胤禄图谋不轨,就这样弘晳被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并改名为四十六(时年46岁的缘故)圈禁起来,胤禄则被罢免一切职务,居家闭门思过。

从乾隆收拾弘晳和胤禄就能看出来,他可没比他老爹雍正大度到哪去,只不过是胤祉和胤禩以及胤禵等人当时已经没有太大影响力了,所以他才把这些伯伯、叔叔赦免用以收买人心。

包括乾隆否定雍正时期的一些政策、官员和事务,都是属于他在打造自己的仁君人设形象的手段,雍正在位十三年,执政严苛,乾隆继位之后就改弦更张,就是想向天下人证明自己不像雍正那么严苛,是仁君风范。

可以说乾隆赦免这些伯伯、叔叔们,就是一场政治秀,是他踩着他老爹雍正的一场政治秀,为他收买人心打造仁君人设的一场政治秀而已。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